胡適的眼翳病!?這是什麼病?

「眼翳病」這個疾病名詞,主要是傳統中醫在使用的。後來在西醫的外文名詞翻譯時,有發音相似的名詞出現,但是其實是指不同部位的不同疾病!因此醫病溝通時,容易有產生誤會之處。在此加以查證整理「眼翳病」在中西醫學上的各種名詞的實際意思。

基本上說來,在中醫這邊,「眼翳」主要是指角膜(風輪)的疾病,包括有:星翳、雲翳、釘翳、花翳、血翳包睛、凝脂翳、冰瑕翳、、、等等變化的名詞。類似於西醫上的名詞包括有:角膜白斑混濁、角膜炎、角膜潰瘍、角膜新生血管、角膜變薄、角膜疤痕、、、、等等不同的現象。
另外中醫還有「黃液上衝」代表前房蓄膿(hypopyon),「蟹睛症」代表角膜穿孔、虹彩脫出的「眼翳」現象。

「眼翳」也可能是指水輪(瞳神pupil、神水aqueous、神膏vitreous、睛珠lens、視衣retina)的問題。主要是泛指西醫上常見的白內障疾病。
要注意的是,中醫上常見的「內障」,是包含水晶體lens、玻璃體vitreous、視網膜retina等眼珠內部的疾病,並不是專指西醫上的白內障!所以「綠風內障」是現代的青光眼;因為外傷造成的內障,古稱「驚震內障」,則是現代的外傷性白內障,還可能包括玻璃體出血或是視網膜剝離;而因老化造成水晶體混濁的內障,則稱「圓翳內障」或是「如銀內障」。
而中醫在「圓翳內障」部份,依照病變程度和形狀上的差異,又有:圓翳、冰翳、滑翳、澀翳、散翳、浮翳、沉翳、橫翳、偃月翳、棗花翳、黃心白翳、黑水凝翳、、、等等不同的名詞來描述西醫上的白內障。

總之,原本應該清澈透明的角膜和水晶體,如果出現有變白混濁現象而影響視覺時,都可以算是「眼翳」的問題。

在西醫中常被稱為「翳」所謂的眼翳病,是指「翼狀贅肉」,或是稱為「翼狀贅片」。台灣俗語說:「目瞅被拉仔肉糊到」,指的就是中醫上的「胬肉」或是西醫中的「翼狀贅片」。西醫的眼科醫師和病人溝通時,往往會使用「胬肉翼」的說法。其實這疾病在傳統中醫上稱為「胬肉」或是「胬肉攀睛」,是屬於氣輪(結膜conjunctiva和鞏膜sclera)的疾病,自兩眦向角膜伸展,形如翼狀是其特徵。而這在中醫上不算是「眼翳病」的!!

我們在中學階段有讀過胡適的文章-「母親的教誨」,其中有描述到「母親幫他舔眼翳」的文句。現代西醫的眼科醫師常會誤認為這裡所謂的「眼翳」,就是「翼狀贅片」。其實翼狀贅片是不可能被舔好的!傳統中醫為主的時代裡,胡適患的眼翳病,應該是屬於類似角膜炎的眼疾!胡適文章所敘述的,應該是他母親幫忙把眼屎分泌物拭去的意思。舌頭口腔的細菌超多,用舔的其實是錯誤示範。否則發展惡化成為細菌感染的角膜潰瘍,豈不加速失明?!

況且胡適文章內說明當時的年紀還不到十四歲,但「翼狀贅片」卻是在中老年人的眼睛才會出現的疾病,所以把「翼狀贅片」當成胡適的眼翳病,應該是誤會了!

那麼胡適的眼翳病!到底是什麼病?因為原來的文章裡頭有提到「用手擦眼淚」、「黴菌」以及「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,醫來醫去,總醫不好」的描述。個人的判斷是:起初因為外傷造成角膜上皮破損或是感染病菌造成角膜炎,而在角膜病癒合以後殘留有角膜局部白斑混濁。 這樣子比較能適合胡適文章中的描述和當時的醫療狀況,也符合中醫眼科學上「眼翳」的定義。

畢竟當時向當事人解釋病情的,應該是位中醫師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MC7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