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入梅東行,三之二,山海篇2_00.JPG  第二天由布洛灣出中部橫貫公路東行至花蓮市郊,右轉台九線花東縱谷公路沿山線南下,折返經台十一甲至豐濱住宿.第三天沿著台十一線花東海岸公路沿海線北返.

 

山線,到訪的第一站,吉安鄉的慶修院,建立於日治1917年,由日本佛教密宗的真言宗高野派信眾建立的”吉野布教所”,1945年改名為”慶修院”.

以不動明王為主神.

入梅東行,三之二,山海篇2_01.JPG

入梅東行,三之二,山海篇2_02.JPG

入梅東行,三之二,山海篇2_03.JPG   

信眾取法真言宗八祖,弘法大師(即空海),於平安時代建立四國遍路修行之旅,巡禮八十八箇所並收齊各寺院本尊石像在此展示.

四國遍路是用修行來檢視自我的道路.

我非常相信期待與緣分,在研究與對比,想要收集某些很難拿的貝殼與原始資料時,總會適時有人出現,說: Dear Mr. Huang, here are your shells and papers.

看廟,並不是看神,而是體驗信眾對待信仰的熱誠.去年京都之行前,看到NHK介紹”四國遍路”的紀錄片,此時,非常理解建廟信眾的心境與努力.

慶修院這個典型的日式寺院,完整的日式風格與花蓮之旅最後一站新城教會的草根混搭,有對應上的趣味.

入梅東行,三之二,山海篇2_04.JPG   

再次造訪吉安鄉的蓮城蓮花園,免費喝園主招待的蓮花茶.

可惜蓮花池剛剛整理完成,花葉三兩分散.

入梅東行,三之二,山海篇2_05.JPG

入梅東行,三之二,山海篇2_06.JPG   

這是鳳林鎮的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,雨勢時大時小,心情跟環境一樣碧綠輕鬆.

入梅東行,三之二,山海篇2_07.JPG

入梅東行,三之二,山海篇2_08.JPG   

人車南行,經過光復,到達瑞穗舞鶴,數度停車,購買生活必需的米與茶.

家人都習慣喝嘉茗茶園的冷泡蜜香紅茶,提了兩大袋上車.

也買了原住民媽媽的手工貓頭鷹布偶,這是此花蓮行的主要目標之一.

入梅東行,三之二,山海篇2_09.JPG   

大雨中,與嘉茗的老闆娘暢談甚歡,加上時間的延誤,放棄拜訪掃叭遺址,上次與資深美女來此,是在初識的第一年.

人車北返,山線經台十一甲線轉海線,閃過阻路的水牛群,趕在晚餐端上桌的時段,入住豐濱的後湖水月.

 

第三天,晴朗而炎熱的上午,沿台十一線海線道路北上花蓮市區.

這是芭崎瞭望台,背景中蜿蜒的海岸是磯崎海水浴場.

入梅東行,三之二,山海篇2_10.jpg   

牛山呼庭,看山,望海與放空的淨土,美呆了.

入梅東行,三之二,山海篇2_11.JPG

入梅東行,三之二,山海篇2_12.JPG

入梅東行,三之二,山海篇2_13.JPG

入梅東行,三之二,山海篇2_14.JPG  

 

我喜歡海,像純真幼童般地玩耍,於是眼前真理的海洋無限開展.

入梅東行,三之二,山海篇2_15.JPG   

再往鹽寮顧巴肚,穿越花蓮市區的舊酒廠,將軍府,菁華林苑.

看看已經吃了二十幾年的陳記狀元粥鋪.也買了生活必需的甜食與肉品.

在松園別館的大松樹群間,眺望美崙溪入海口,是每到花蓮不可缺少的閒適.

入梅東行,三之二,山海篇2_16.JPG

入梅東行,三之二,山海篇2_17.JPG   

新城天主堂,此次旅遊的終站.

大大的鳥居,這個區分神域與人類所居住的世俗界的結界入口,寫上天主教會,四個大字,

往內走去,參拜道路旁佇立紅色石燈籠.

入梅東行,三之二,山海篇2_18.JPG

入梅東行,三之二,山海篇2_19.JPG  

新城天主堂於1956年在新城神社舊址興建,教會保留了神社的元素.

於是石獅護衛天主堂,柏犬護衛聖母園,柏犬旁的大理石地面鑲上十字架,柏犬下的聖母園與萬福源石碑背面,刻上了”氏子中”,日語意謂信仰相同氏神的眾人一齊參拜.

入梅東行,三之二,山海篇2_20.JPG   

這是一個爬滿藤蔓,綠意盎然的教堂,由靠近聖母園的角度來看,就是一艘方舟.

教堂入口,一樣豎立石燈籠.手洗石被搬進教會內盛裝聖水.

和式與西洋共存的靜謐力量,緊密結合來護衛台灣.

入梅東行,三之二,山海篇2_21.JPG  

 

梅雨時大時小,倆人不想摸黑穿越蘇花公路,放棄計畫末的兩個景點,在完全天暗之前抵達南方澳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MC7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